2018年,随着最后一批苏-35战机降落中国空军基地,一场持续三年的战机引进工程画上句号。这个曾引发全民热议的军事动作,如今在歼-20批量服役的背景下,折射出中国空军发展的深层智慧。
"当时买苏-35,就像给家里添件过渡家具。"军事评论员老张形象地比喻道。2015年合同签订时,美军正以每年新建3个前沿基地的速度强化亚太存在,F-35隐身机群更在南海频繁现身。面对这种紧迫态势,中国空军需要一款既能填补四代机代差,又能为五代机铺路的"过渡武器"。
这款俄制四代半战机确实展现出独特价值:12个外挂点构建的"三重火力网",能在复杂空域形成持续压制;100公里级的反隐身高手雷达,配合地面预警体系,让隐身战机无处遁形。更关键的是,24架苏-35仅20亿美元的"友情价",让这笔交易成为中俄军事合作的典范。
但质疑声从未停歇:"歼-20都试飞成功了,为何还要买老外的?"空军专家王明志给出答案:"战机研发不是'通关游戏'。歼-20从首飞到形成战斗力,需要经历数千小时极限测试、上百项技术优化,这个过程至少需要5年。"这期间,苏-35的服役恰好填补了四代机向五代机过渡的"窗口期"。
如今站在歼-20量产的节点回望,差距已清晰可见:歼-20的隐身轮廓能将雷达反射面积缩小90%,2万米高空突防能力让对手雷达彻底失明;智能头盔直接将战场画面"戴"在飞行员眼前,配合抗干扰系统,信息处理速度比苏-35快3倍。更让俄方意外的是,中国不仅造出会飞的战机,更打通了从发动机到航电系统的全产业链,三款五代机同台竞技的盛况,让俄罗斯推销苏-35的合同最终尘封。
"这24架苏-35,买出了战略眼光。"军事论坛网友"长空守望"的留言获得数万点赞。从当初的"过渡家具"到如今的"自主建造",中国空军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从依赖进口到领跑全球的跨越。当歼-20编队划破天际时,人们终于读懂:那些看似矛盾的军事决策背后,藏着一个大国对国防建设的深远考量。